我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课题组由6名工作人员及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 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老龄人群等为代表的重点人群健康有关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重点人群发病因素研究、环境健康与重点人群健康的交互作用研究,基于多组学技术生物标志物研究等。 We are from the School of Global Health at the Chinese Centre for Tropical Diseases Researc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ur research team consists of 6 staff members and multiple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Our primary research focuses includ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udies related to key populations such as the elderly. This includes research on disease factors in these popula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opulation health, and biomarker studies based on multi-omics technologies. |
中国成年人死亡风险关键因素大揭秘:10年追踪证明64.8%死亡可预防,低教育贡献超高血压Association of social determinants, lifestyle, and metabolic factors with mortality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wide 1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中国人群中社会、生活方式和代谢因素与死亡风险的关系 Jieli Lu, Mian Li, Jiang He, et.al; 4C Study Group PMID:39067445 [IF=11.7] 【主要发现】 1.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72%以上; 2.可改变的风险因素解释了64.8%的全因死亡率; 3.教育程度低已成为全因和癌症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 4.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 ![]() 【研究背景】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识别可预防的心血管和癌症死亡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策略。现有研究评估可改变危险因素与死亡之间的研究主要是在欧洲人群中进行的。然而,在生活方式、代谢特征和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方面,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以及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迫切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政策。 【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此项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的中国心血管代谢和恶性肿瘤队列(4C),本队列于2011-2012年在中国大陆20个研究中心的40岁及以上中国成年人中开展基线调查,采用标准化方法测量风险因素,并于2021年进行了随访,采集心血管疾病、癌症、全因死亡等结局事件。 2.暴露因素 该研究旨在量化17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环境颗粒物(PM2.5)污染、教育、婚姻、居住状态、抑郁状态、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睡眠、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LDL-c、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 3.结局 包括全因死亡、CVD死亡(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死亡)、癌症死亡。 4.统计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与全因死亡的关联,采用竞争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等死因别死亡的关联。并分别在男性和女性中估计了各危险因素与死亡的风险比,及男女差异。使用Eide和gefeller描述的方法计算了与社会决定因素、生活方式和代谢危险因素的个体和集群相关的全因、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卒中和癌症死亡率的平均PAF。 【研究结果】 1.基线特征 本研究共计纳入174004例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6.5 (9.1)岁,男性占34.8%。在随访期间共记录9274例死亡,包括3,330例心血管疾病死亡(1247例缺血性心脏病死亡、1355例卒中死亡和728例其他心血管疾病死亡)和3365例癌症死亡。基线社会决定因素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社会决定因素、生活方式和代谢性因素与死亡的关系 研究发现,除了LDL-C外,其他因素均与全因死亡显著相关,包括受教育程度低、单身、离异、分居或丧偶的婚姻状况、独居、吸烟、既往饮酒、不健康饮食、低体力活动和长睡眠时间、腹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或大量白蛋白尿以及低eGFR。而且在性别之间并无不同。 3.归因危险度 在整个人群中,64.8%的全因死亡归因于15个个体水平的危险因素。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和代谢因素对全因死亡的贡献率分别为17.9%、20.8%和26.1%,其中,受教育程度低(14.0%)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高血压(10.0%)、不健康饮食(9.9%)、白蛋白尿(6.5%)和睡眠时间长(6.0%)。 ![]() 【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发现,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和代谢因素均与死亡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该研究提供了及时且具有针对性的证据,支持制定多层面的公共卫生政策,以降低死亡率。这些综合策略有助于改善人口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策略的实施效果及其对长期健康结局的影响,以优化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