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课题组由6名工作人员及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 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老龄人群等为代表的重点人群健康有关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重点人群发病因素研究、环境健康与重点人群健康的交互作用研究,基于多组学技术生物标志物研究等。 We are from the School of Global Health at the Chinese Centre for Tropical Diseases Researc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ur research team consists of 6 staff members and multiple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Our primary research focuses includ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udies related to key populations such as the elderly. This includes research on disease factors in these popula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opulation health, and biomarker studies based on multi-omics technologies. |
研究生巩雨璐、郝达荣参加中国衰老科学大会暨国际衰老生物学大会并做壁报展示4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等九大机构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衰老科学大会暨国际衰老生物学大会在温州举行。大会以“衰老科学交叉前沿(Aging+)”为主题,吸引了全球1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研究生郝达荣、巩雨璐参会并分别做壁报展示。 在大会Poster展示专区,来自全球的青年研究者分享了跨学科研究成果。巩雨璐同学以《Furan Compound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with DNAm Aging Algorithms: An Analysis of NHANES 1999–2002》为题,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首次系统揭示呋喃类化合物和有机氯农药暴露与DNA甲基化衰老算法的关联,为环境毒素加速衰老的机制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 郝达荣同学的研究《Association of Weight,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MI Change with Mortality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 Study Based on CHARLS》,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量化了中老年人体重动态变化与死亡风险的非线性关系,为精准制定老年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谈及参会感悟,巩雨璐表示:“院士报告中多次提到‘衰老可干预性’的转化医学理念,启发我们未来将环境暴露研究与表观遗传干预靶点挖掘相结合,真正推动‘从数据到临床’的闭环研究”。郝达荣则表示:“大会让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协作的力量。例如合成生物学技术对衰老标志物筛选的革新、单细胞测序在器官衰老研究中的突破,这些前沿方法为我们开展人群队列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呼吁建立全球衰老研究协作网络,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团队发布的β淀粉样蛋白干预新靶点、法国Eric Gilson院士关于端粒蛋白Trf2的调控机制等成果,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理论范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特别指出:“青年研究者从人群队列到分子机制的多尺度探索,正是‘Aging+’理念的生动实践。” 会议特设“衰老转化医学”圆桌论坛,聚焦科技创新如何赋能老年健康管理。郝达荣的研究成果被作为案例讨论,专家认为其揭示的体重变化风险阈值可直接指导社区老年营养干预方案;巩雨璐的环境表观遗传分析则为制定毒性暴露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这些青年学者的工作,体现了基础研究向公共卫生政策的渗透潜力。 本次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成为青年科研人才与国际顶尖学者对话的桥梁。
文章分类:
团队活动
|